泉州崇福路

泉州崇福路 福建十大寺庙排行?

万宝莲是什么牌子?

福建十大寺庙排行?

万宝莲是化妆品的牌子。

泉州鲤城万宝莲化妆品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6年5月16号,公司地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红梅社区崇福路61号红梅新村5栋302室,其经营范围为:

销售:化妆品,预包装食品,保健品;市场推广服务。(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,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)。

泉州哪里做的姜母鸭最好吃?

泉州当地制作姜母鸭的店很多。这里介绍几家我有去吃过的感觉味道比较好的给你。首先,介绍一家泉州最出名的,上过央视的姜母鸭老店,忠记姜母鸭,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路,这家店开了22年了,生意很好,大部分的泉州人都是知道这家店,经过店门口的时候,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,馋的让人忍不住打包一只。老板说平均每天要准备300只鸭子,一般到晚上八九点就卖完了。与其他的店不同的是这家店的鸭肉吃起来细嫩多汁,用筷子夹开,入口都带着微甜。到这家店吃姜母鸭,还可以点上一盘青菜、炒一盘海蛎煎,配上白米饭,吃着很是下饭。喜欢吃姜母鸭的朋友,可以约上几个朋友,或者带上家人一起吃。一只的话自己一个人一般是吃不完的,姜母鸭一只85元,这家店的营业时间是早上9点到晚上8点,主要是根据姜母鸭的数量什么时候卖完决定的,想吃的朋友要尽量早点去。

再介绍另外一家好吃的姜母鸭店,泉州斯丹姜母鸭,位于涂门街104号清净寺旁边。这家店的菜很简单,只卖姜母鸭、两个菜、三种汤、还有笋干。店门口摆着好几排制作姜母鸭的砂锅,闻着就很香。生意火爆,桌子都摆到门路路边了。除了姜母鸭好吃,还有笋干很嫩,我一盘可以吃光光。还有丸子汤,吃米饭、姜母鸭再配上清淡的丸子汤,他家的炒青菜也很不错,撒上姜末,个人觉得味道非常赞。

(闽南网洪阿霜)

泉州七大城门?

一千多年前的唐朝,泉州还是个小城,称为“子城”,后来至清代年间,泉州城共进行大规模扩城、修城27次,最多的时候城门达8个。

盛唐时,泉州城(即故城)有4个城门:东门、西门、南门、东南门。至唐末,“开闽三王”中的王潮、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,即“子城”。“子城”有4个门,东门叫“行春门”(相公巷以西、门楼巷口以东的东街路中);西门叫“肃清门”(旧西菜市附近);南门叫“崇阳门”(承天巷口至花巷口间的南街处);北门即“泉山门”。

南唐保大年间,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,即罗城进行加固,开辟了7个城门,包括:东门仁风门(现崇福路);西门义成门(现甘棠巷口);南门镇南门(即中山中路泮宫口附近);北门朝天门(与今同);东南门通淮门(现涂门街尾);西南有两门,一是通津门(今傅府山南麓),一是新门(今临漳门)。这期间,留从效又筑一衙城。

元朝至正十二年,泉州路达鲁花赤(蒙古语,意为“镇守者”,相当于地方长官)偰玉立扩城,叫新罗城,把原来的通津门移徙至今水门巷处,南门从涂山街移至天后路,叫德济门,其他不变。到了明朝,又开了一个新门,叫小东门,在今儿童医院附近。

德济门

古泉州最繁华的中心地带

古时,德济门(南门)是泉州地势最低处,护城河非常宽,人们在护城河上的石板上搭盖起简易房即可入住。古人淘米、洗菜都在简易房内进行。

2001年,在天后宫南40米处,一段10余米长、1.5米高的古石墙被挖掘出来。石墙的最底部是花岗岩的圆柱和条石铺成,有根圆柱中一块古伊斯兰石墓盖绽放着花纹,一块古印度教寺庙的石头构件则报告着另一个宗教群落的消息,更兼“官厂城砖”与大量寺院构件的出土,证明了当时泉州宗教的兴盛。从这些已挖掘出来的文物可以断定,德济门始建于南宋,经历元、明、清、民国。

1948年一场大火烧毁的是外壳,但它的价值没有烧掉。现已发现的大小石基10条、拱桥2座、水沟1条、城门2处。足以证明,德济门遗址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门遗址,其蕴含的文物信息极其丰富,在国内城门遗址中尚属罕见。据考证,民国初年,泉州南城门主要建筑仍保存完好。

当时,南城门与古泉州的聚宝街等商业街相连,不仅是泉州人重要的进出通道,同时承担着泉州古城的海防任务。

临漳门

古老营造技术之美

泉州临漳门是泉州的古城门,位于鲤城区新门街西侧,城西路、笋江路和江滨路的圆盘交汇路口。

始建于南唐(约950年),20世纪三十年代被毁。当旧城拆毁时,临漳门是较早拆除的一部分。

上世纪60年代,泉州修建防洪堤,在临漳门旧址,设有旱闸,防洪堤其中一段沿旧城墙而建。后来,市区新门街改造,在城门旧址规复临漳门。城门前保存了南宋时的古护城河一段,并将原新门水泥吊桥裹以杉木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临漳门是2002年,按清顺治年间的规制重建的。

城楼是七间双层单檐歇山屋顶,木石结构,采用清式风格木雕花饰。城门由门洞两侧设台阶登楼。城门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,采用全木榫卯形式,不用一根铁钉,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独特的木结构形式,曲线优美的燕尾脊,微翘的龙须尾,细腻的雕花,优美的柳条窗,尽显闽南古建筑的古老韵味,所谓“古道西风瘦马,小桥流水人家”真正是泉州临漳门的写照。

泉山门

始建于唐末,繁荣于宋朝

泉山门,原址在北门街气象台和中山公园附近,已废。据考此门为唐天佑三年(906)所建。 现泉山门为2002年底动工重新所建,位于威远楼和中山公园北侧,朝天门以南,北门街西侧,是继朝天门、临漳门之后,泉州修复的第三座复古城门。

复建的泉山门按唐末五代时期的规制设计,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,面阔三开间,进深四架椽,灰瓦青砖。从立面形式上,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,大门为版门,直棂窗,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,梁架用叉手。城门墙外用青砖,内用碎石、三合土建造。

从泉山门到朝天门的北门街,据说形成于唐末,繁荣于宋朝。当时过往泉州的官民、商旅以及泉州集散的各种货物,大多出泉山门、北门街、朝天门,翻过朋山岭,经河市、马甲、转虹山到仙游、永泰再到福州,此条道路被称为“福州大道”。可以想见那时的泉山门附近必定是车水马龙、摩肩接踵。直至明宣德年间,洛阳桥增高改建,方便了南北旅人跨越洛阳江,泉山门交通要道才逐渐被东门替代。

朝天门

被泉州人喻为城市胸襟

来到古泉州城的最北端,重建的朝天门巍然挺立。朝天门为泉州古代七城门之一,位于鲤城区泉山路与北门街交汇处。此城门历史悠久,文化氛围浓厚,城楼气势宏伟,灰墙青瓦,质感厚重,构造巧妙,且城楼之下,绿树掩映,鲜花布道,建筑古色古香。

据明隆庆《泉州府志》记载:北楼“即罗城之朝天门。”清乾隆《泉州府志·古迹》称:“朝天门系南唐保大中(943—957),留从效扩城后方予北门名号。”由于其历史价值,有关部门于2001年8月4日开工重建朝天门,位于现北门街环岛。该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,城楼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。重建后的朝天门,城门洞开,大门两侧更是无阻的大道。这种开放式的“门”,其设计恰恰体现了泉州人“海纳百川”的胸襟。

另据记者了解,古时,朝天门一带多为水系,其后随着地壳运动由沧海变成沼泽地,由于沼泽地无法种植,后被改良成水田。

东门

取“东仁而首”之意

东门是在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,是泉州城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。现存欧阳詹诗文没有记明东门正式名号。当时是否用简单的方位命名,未详。

据史料记载,此门始建于唐末,为子城东门。宋太平兴国三年,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纳士归宋,子城墙被毁,但仅留门楼。

乾隆府志“名宦”苏妙传记载故城有一门楼,但不知所指;而万历府志“官守”苏妙传则称此门楼名为“行春”。至于后来的仁风名号,专家则认为这是五代留从效扩城时取“夫天之道也,东仁而首,西义而成”之意命名的。

素景门

遗存的唐代泉州地名

素景门即西门,是在孝感巷南口西街上,据宋志遗文名曰素景门。是遗存于志乘中少数唐代泉州地名之一,弥足珍贵。明清诸志没有详细记载。估计是义成取代了素景的名号。

通淮门

因引水灌溉而得名

东南门就是旧的通淮门,涂门亦称通淮门,系泉州古城门之一。如今站在繁华的街道,已不见涂门踪影。东南门曾在故城东南。即今东边巷南口“坊脚”,淮在《说文》中是围的意思,即围垦;通淮,顾名思义,就是通水入淮的意思。也就是凿清渠引淡水冲刷、灌溉滨海洋田。

小东门

有了它才无往不利

泉州为何会有8个城门之说?原因就在于这个“小东门”。东门大沟之水一路奔涌再横穿温陵路后,到了“小东门”。

小东门位于泉州市儿童医院旁,它还有个传说。据传,明代时有位风水先生看过泉州七大城门后说,泉州还应有个小东门才能无往而不利,于是便有了小东门,泉州人称“半门”。因小东门形如鲤鱼嘴,又有“鲤鱼嘴”之说。“你看,这是鲤鱼嘴,鲤鱼吐泡,泡就是东湖”。

水门

打开外界联系的必经之门

南薰门即水门,亦称通津门。别看如今此门小,古时此门由政府管理,当政者下令开门时,人们可搭船往来城内城外。据介绍,蒲寿庚要投降元朝时,曾派人乘小船出此关与外界取得联系。